Aplus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庫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個人品牌的建立:跨2步,打造你成為快紅人才

向下

個人品牌的建立:跨2步,打造你成為快紅人才 Empty 個人品牌的建立:跨2步,打造你成為快紅人才

發表 由 Admin 周一 9月 08, 2014 10:40 pm

2010-03 Cheers雜誌114期

成功的方程式已然改變!

過去,得先在某一領域內有所作為,名氣才會隨之在後。然而隨新媒體出現、素人英雄當道,這個規則已被打破。「先成功再成名」的邏輯被徹底翻轉,只要受人注意,機會就能接踵而來。新的成功方程式寫法變成:「成名+機會=成功」。

簡單地說,若能力沒有曝光度加持,就無法彰顯價值。如同《打響自己就一招》作者彼得‧孟托亞(Peter Montoya)和提姆‧梵德賀(Tim Vandehey)在書中指出的觀點:不論個人的訓練、技能、教育和經驗多豐富,若沒有被適當的人以適當方法看到,生意就會流失給那些曝光度(visibility)較佳、但服務品質很可能不如你的競爭對手。

將「生意」兩字代換成「機會」,一樣適用。

問題是,如何讓自己在快紅時代中順利脫穎而出?把自己當作「產品」來行銷,是一個最容易理解,也最容易操作的方法。

第1步 給自己一個強勢定位

孟托亞和梵德賀指出,強勢的定位會幫自己畫出一塊不同於其他人的領域,當他人想起某個形象時,就會想到你。如同想到「昂貴的高性能汽車」時,腦海中便浮現寶馬(BMW)一樣。

品牌定位的好處是,成為你潛在顧客的「首選」。讓他們主動找上你,而不是浪費時間在應付你不想提供服務的人身上。孟托亞和梵德賀認為,自我定位要建立在3項元素上:
‧你是誰?

‧你做些什麼事?

‧什麼使你與眾不同?

兩位作者建議:「以引人注意和帶著情感的方式,告訴你的潛在客戶這3件事,你將大有機會把他們變成客戶。」

何謂「引人注意和帶著情感的方式」?首先,將3項核心要素寫成自己的個人品牌陳述(Personal Brand Statement,PBS),這陳述只需要給自己看。它是你向目標市場傳達身分識別的方式,它會不斷提醒你:你選擇的利基為何?你將如何提供價值給你的市場?

例如:將「我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消費產品行銷設計師」改為「我是一位熱愛海灘生活的設計師,專門設計產品包裝與商標,協助大膽創新的廣告公司來改變客戶行銷產品的方法。」並隨時將這PBS拿出來與標語、行銷手法對照,檢驗自己是否朝正確的方向前進。

電影《送行者:禮儀師的樂章》編劇小山薰堂是日本知名專欄作家、企業顧問、品牌顧問,他的方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。今年1月底來到台灣宣傳新書的小山薰堂,分享自己打造品牌的經驗。

「在找到個人定位之前,要先想3件事情。第1,這是不是新的?第2,有沒有人做過?第3,有不有趣?」小山薰堂指出。

他以曾企畫的高收視節目《料理鐵人》為例,當初企畫這個節目,是因為自己很喜歡料理;再者,過去其他電視台製作的料理節目,都是針對料理本身,而不是背後製作料理的「人」,他覺得可以讓「廚師」成為舞台上重要的角色,因此創造出一個讓廚師彼此競賽的節目。
節目製作如此,個人經營亦然。小山薰堂認為,想挖掘出獨到定位,可從自己最喜歡的事情中尋找。「而且你要有信心,絕不會輸給別人,不管多小的事情都可以,例如什麼糖果放進嘴中,你都能知道味道。」

小山薰堂強調,個人定位不該自我預先設想,而是透過周圍的人幫你觀察,進而了解自己是什麼形象,否則一旦自我膨脹成為某種形象,就不是真正的你。

產品定位完成後,便進入傳達訊息的第2階段:把你的品牌傳給目標市場。

第2步 運用最適合平台行銷自己

這個時代能夠讓人快紅,是因為行銷自我的「平台」變多了,但如果沒有用對方法,即使平台再多,也未必有加乘效果。

想一想,如果要把「自己」這個產品給打響,你會怎麼做?

‧吸引媒體聚光燈

服裝設計師黃嘉祥在23歲時即嶄露頭角,獲得ELLE Young Talent服裝設計選拔第1名,隔年再入選Ferragamo世界年輕設計師。去年國際成衣聯盟(IAF)青年設計競賽,他更獲得最佳布料運用大獎(The Best Use of Fabrics Prize),台灣之光名單上又多添一人,而他現在不過才31歲。

除了參加國際競賽得獎,讓自己成為亮點,黃嘉祥不否認,回國之後召開記者會「很有效」。在設計界闖蕩多年後,他才慢慢體會媒體的邏輯,因此開記者會時,決定找「名模」來加持,吸引媒體目光。
「本來想過找通告明星來穿我的設計,但是名模才能跟『時尚』連結,」黃嘉祥補充,最後他邀請好友陳思璇走秀,果然替當天的記者會增色不少。

‧有質感的曝光

毛遂自薦是黃嘉祥很推崇的做法。過去他曾直接寫信給時尚雜誌的「讀者服務信箱」,並附上自己的作品。雖然沒有結果,但這樣的方法,卻讓他後來在設計師社群網站B hance Network中「闖關成功」。

因為該網站必須受到編輯邀請才能註冊,尤其網站上展示了全世界的出色作品,對自己沒信心的人,通常不敢把作品發表上去。黃嘉祥寫信給編輯,並夾帶自己的作品,1個月後就得到了網站回覆、成為註冊會員。「最近有位客戶,就是透過網站找上我!」他開心的說。

在你的專業領域中,什麼樣的媒體或資訊平台是「行家必看」?用什麼策略讓自己在上面佔據「一席之地」?先釐清這一點,才能讓你的曝光有「質感」,發揮精準的效應。

‧不只一張名片

小山薰堂在新書《創意不是用ㄍㄧㄥ的》提到,上班族總認為只要遞出名片,對方就自然會記住自己,「但從對方的角度來看,你只不過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個路人。」

為了讓人留下印象,小山薰堂建議,要做出自己的特色,建立自己的「隱形名片」。例如他有一個很會記別人生日的朋友,碰到第一次見面的人時,總會問對方何時生日,並在對方生日時送上祝福。久而久之,只要大家一想到「生日」,就想到那個人,甚至要問其他人的生日,也會跑去請教他。
再者,也可以在公司名片之外,製作專屬於自己的名片。「第2張名片很重要,因為你自己可以下功夫,」小山薰堂拿出他自己的第2張、第3張名片說。他另一張名片上的姓名,是由日本知名書法家笠智眾題字的,遞出來的瞬間,立即創造話題。

‧施比受更有效

2007年,在美國大西洋媒體(Atlantic Media)中負責擬訂數位行銷策略的卡普(Scott Karp),被專業雜誌《FOLIO:》選入「出版界最具影響力40人」,但有趣的是,理由並不是基於他在媒體中擔任重要職務,而是肯定他長期為文探討科技如何改變出版的個人部落格「Publishing 2.0」。

部落格是目前最流行的發聲管道之一,然而經營部落格已有5年之久的部落客查理王觀察,「一般人寫部落格的蜜月期大約3個月,通常很難超過2年。」

新媒體的進入門檻低,容易抄襲,更容易失去特色,沒有差別。查理王認為,想靠部部落格建立個人品牌,不僅要持續地、針對自己的志趣撰寫文章,更要有獨到觀點。

單一的創意或創新容易瞬間衝高流量,但若無以為繼,人氣消散也快。要成為網路紅人,必須持續不斷的「給」,創造期待,養出一群具備忠誠度的顧客,才能真正帶來「影響力」。

以彎彎為例,當初她不收分文,讓所有人自由下載她的圖像創作,在MSN視窗中使用,經過上班族不斷串聯,引爆成流行,就是靠「免費」兩字創造的魅力。先拋棄短視近利的想法,樹立部落格在茫茫網海中的識別度,才可能為自己加分。
‧擴大你的品牌影響半徑

若想成為鎂光燈焦點,與名人交往可說是速成辦法。美國網路名人茱莉亞‧艾利森(Julia Allison)即使已在網路上小有名氣,她仍找機會參加矽谷的網路創業家聚會──TechCrunch。在清一色以所謂「宅男」為主的聚會中,身穿花枝招展小洋裝的茱莉亞,立即讓所有與會者注意到,將自己的名聲從原本的八卦圈擴大到網路創業圈。

《連線》雜誌(WIRED)說,重點不在於你認不認識名人,而是你旁邊的人是誰!在名人會出席的場合中,記得跟他合照,就算他們根本不認識你。把跟許多名人的合照放在你的部落格,也是一種「另類」展示自我品牌的方式。

當然,在真實世界中追隨社會意見領袖的足跡,不是件簡單的事,但換到虛擬空間中,相對就可行多了。很多名人現在都有自己的部落格、Facebook或是Twitter,針對特定想認識的人士,不妨常去造訪,留下「建設性」、「有價值」、「獨到」的專業意見,久而久之,對方自然會對你留下印象,甚至開啟見面之門。

最後要切記:不管用什麼方法成名,擁有基本的能力是首要標準。否則當機會來臨,卻發覺自己沒有實力去攫取,成名隨之而來的放大鏡,反而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
衝突?當企業品牌 碰上個人品牌
去年「職場專家」邱文仁離開工作崗位的事件,跌破不少人眼鏡。說穿了,這是「企業品牌」與「個人品牌」相互衝突的例子。

企業在草創初期,需要行銷尖兵向外開疆闢土,邱文仁頂著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職務與人資專家的頭銜,上遍各大媒體。提到邱文仁,就會想到104,替104迅速打開知名度。

只是,度過草創階段後,個人角色的拿捏要格外小心,最好時時檢視個人品牌的目標是否與公司品牌一致,維持雙贏的關係。如果找不到任何交集,其實就透露出警訊:除非壓抑自我角色,繼續在組織中生存;否則只好自立門戶,或另找一家與你個人品牌一致的公司。

「每個可以讓你感到熱情飛揚的機會,都是你更靠近自己、更能夠做自己的時候,」《出眾,我的品牌由我代言》一書作者大衛‧麥可那立(David McNally)與卡爾‧司必克(Karl D. Speak)指出。如果你的處境是無法加入企業品牌,又只能妥協,等於是建立一種自己不想要的品牌印象。「你花在工作上的時間一定要有助於你的品牌,而不是與它有所衝突或根本置之不理。不然,工作就真的只是『工作』而已了,」兩位專家建議。

Admin
Admin

文章數 : 164
注冊日期 : 2014-09-05

https://aplus.666forum.com

回頂端 向下

回頂端


 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